热门推荐:
投稿热线:0311-86581130 Email:master@51portal.com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体育频道 > 每日点评 > 正文
陆晶靖:体育电影的造梦空间
时间:2010-12-12 17:25:25    来源:    浏览次数:    体育首页    我来说两句()

2002年4月,贝克汉姆在一个印裔少女的房间里带着迷人的微笑俯视她的人生。这部《像贝克汉姆一样踢球》的电影成本很低,却在美国赢得了2500万美元以上的票房。

小成本电影没有能力邀请贝克汉姆出演。但导演常常让他的海报和形象出现在电影画框的上方,在电影的镜头语言中,这个位置通常都代表着权力、威望和上帝般的品质。贝克汉姆以这种方式参与了电影——上帝也从来不出镜。

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励志片,那时候弗格森的鞋还要过一年才能飞到小贝的脸上,而卡佩罗也不知道自己会向贝克汉姆关闭球场的右路。如同电影的名字昭示的那样,贝克汉姆是上帝,他引领每一个有足球梦想的人。

体育电影通常都打着“真实”的旗号,这部电影的导演甚至不惜用一个在役球星的名字来强调这一点。但实际上,电影中的体育元素从来都和幻想联系在一起。之所以这些故事看起来真实,是因为导演用了些小伎俩: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总希望观众忘记摄影机的存在,他们将现实加以选择和整理,加上一点催泪和励志的香料,让人们相信,自己看到了现实。

《愤怒的公牛》取材于前世界拳王杰克·拉莫塔的真实经历,但这部电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,却是罗伯特·德尼罗的精湛演技和导演马丁·斯科塞斯梦幻般的手法。片中的拳击场面充满幽闭、粗犷和恐怖的色彩,动作紧凑且生动,被誉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拳击场景。但和真实的拳击比赛相比,电影的场面极度风格化,配以梦幻般的慢动作和诗意的升降镜头,嘘声和类似丛林嘶吼般的声音在背景中涌动,观众会觉得这就是拳击的本质,从而忘记了电影和现实的不同。

从《像贝克汉姆一样踢球》、《一球成名》再到《盲点》,体育电影总是对奇迹情有独钟。这些电影很会迎合观众心理,讲述的都是小人物如何一步登天的故事。至于这一步跨得有多大,则不是电影剧本需要考虑的问题。如果要举出一部真正现实的体育电影,必须说说《伯尔尼奇迹》。 

无需电影再做任何渲染,1954年7月4日在伯尔尼的那场世界杯决赛本身就是一个传奇。两周前的小组赛中,西德队曾以3比8惨败给匈牙利,决赛中两队再次相逢。开场8分钟,普斯卡什带领的匈牙利就两球领先。但西德队随后也在8分钟内扳平比分,上半场结束。半场休息时,一位球迷预言,如果下雨,西德队必将反超夺冠。结果下半场果然天降大雨,匈牙利队多次射门都被泥泞的场地和神奇的西德队门将拒之门外,终场前6分钟,西德队拉恩一脚射门,球在泥泞的场地上弹跳进门,奇迹诞生了。影片中11岁的球童马迪亚斯终于赶到了决赛现场,给拉恩的传奇写上了完美的句号­­­——只要他在场,拉恩一定会进球。当然,这个小小的迷信属于香料范畴。

真实永远比虚构离奇。这一定律对于体育电影也完全适用,有什么编剧能想象出1999年欧冠决赛中谢林汉姆和索尔斯克亚的那两粒入球?有多少演员能再现齐达内在2006年世界杯上那冲冠一怒?泰森咬的耳朵,乔丹吐的舌头,这些都已经在当时那一刹那成为历史,任何相关的电影都不过是枚拓片而已。电影院是个造梦空间,人们在这里享受真实化的神话,被感动、被励志、被净化,但别忘了,所有体育电影的终点都是赛场。就像《阿甘正传》里,满脸胡须的阿甘跑步穿越美国,有无数人跟随。电视台的记者以为他是某种教主,结果他说:“我只是喜欢跑步。”

关键字:
分享到:
责任编辑:
>> 相关文章
    无相关信息
   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 验证码:
匿名发表
网上购物